作者:任長老 2022年10月
于彳亍和伯老在小小咖啡屋又見面了。他們上次見面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。
「很高興看到你,」伯老熱心的在櫃檯後面與剛進門的小于打招呼。
「我也很高興看到你回來了,」小于回應,要了一份咖啡。
小于拿了咖啡後,伯老和他走到一個靠窗戶邊的桌子坐下。
「您的旅程還順利嗎?」小于喝了一口咖啡。
「一路平安,」伯老回答,「見了許多人,許多還不是基督徒的人。」
「您說您去短宣,什麼是『短宣』?」
「短宣是短期宣教的簡稱,」伯老解釋,「宣教就是基督徒到不認識耶穌的地方宣講耶穌基督,就是傳福音;短宣就是基督徒到外地,通常幾個星期,幾個月,或幾年,短時間的傳揚耶穌基督的故事。」
「什麼是『基督徒』?」
「『基督』就是猶太人的『彌賽亞』;他是『耶和華的受膏者』,表示是被神揀選統治神的子民—以色列人—的君王,或是神指定某人擔任神聖職務的祭司。」
「公元一世紀,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,對羅馬的零星起義都失敗了;加上猶太統治階級的動盪,遵守摩西律法宗派的爭執,以及期待以色列得救預言的應驗,因此猶太人盼望神應許的『基督』或『彌賽亞』帶領他們脱離羅馬帝國的統治,重新建立神應許的永久的國度。」
「如果耶穌就是基督,」小于疑惑地問,「他是猶太人盼望的君王,為什麼他們反對他,最後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呢?」
「其實,一般老百姓認為耶穌就是他們盼望的『基督』,只是那些政治領袖和宗教領袖反對耶穌。」
「一開始大眾,就是老百姓,」伯老繼續解釋說,「他們對耶穌的出現是稀奇的,是驚訝的,是驚奇的。」
「他們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呢?
「因為他有教導的權柄, 不像文士;他有醫病和趕鬼的能力;這些在一般人眼裡只有神才有這樣的能力。」
「所以,這些眾人一直跟著耶穌,他到那裡,他們就聚集在那裡。」
「他們就好像是耶穌的粉絲,」伯老說,「請你翻到《馬可福音》第三章,麻煩你讀第7節到第9節的經文。」
小于翻到,就唸了這段經文。
「也就是說,從現在的以色列,黎巴嫩,約旦都有人到加利利海北方的城——迦百農——他們聽說耶穌所行的神蹟奇事,都想見耶穌。」
「他們都相信耶穌就是『基督』嗎?」
「應該相信,但不是很多人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;大多數的都是因為耶穌的名聲,好像現在的人追隨明星人物的粉絲。」
「好像耶穌的親人都不相信,還說他瘋了。」
「不錯,你怎麼知道的?」
「在第三章,第20和21節,」小于翻到就唸了這段經文。
「其實,耶穌的家鄉的人也不信,甚至厭棄他,」伯老補充説,「你念第六章第一節到第三節。」
「他們為什麼厭棄耶穌呢?」小于讀完後困惑地問。
「他們厭棄耶穌,」伯老解釋說,「第一,耶穌是一位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通人,怎麼能像拉比,就是老師,或是文士在會堂教訓人。其次,他是人,怎麼會有神才會有的能力呢;他在嘩眾取寵。另外,以猶太人的習慣,當介紹一個人的時候都是先介紹父親的名字,然後才介紹那人的名字,如耶穌的門徒『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』,但這裡,用母親馬利亞的名字,而不是他父親約瑟的名字,介紹耶穌。最後,追根究底,他們鄙視耶穌和他的家人,因為馬利亞與約瑟訂婚後就懷上耶穌,這是不道德的行為。但是他們不知道,這是神的旨意,是神讓馬利亞懷孕的。《馬可福音》沒有記載這事;如果你有機會和有興趣,可以讀《路加福音》它有詳細的記載耶穌出生的事。」
「在實際生活中,」小于感慨地說,「越是認識你的人越是不能接受你的成就,也許是嫉妒,也許是看不起你的能力吧。」
「其實,根據馬可的記載,」伯老繼續說,「耶穌基督的身份一直是隱藏的, 一直是個謎。 你讀第八章,第27到39節的經文。」
小于就唸了這段經文。
「這是馬可記載耶穌的故事的轉折點;從這之後,耶穌開始往耶路撒冷去面對宗教和政治領袖的衝突。」
「耶穌進耶路撒冷時的情形,」小于翻到第十一章,唸了第7節到第11節就問,「民眾他們不是夾道歡迎嗎?怎麼說他會面對衝突呢?」
「不錯,耶穌是光榮地進耶路撒冷,民眾認為他是神應許的彌賽亞, 就是基督, 他可以帶領他們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。但是這些領袖們有他們的想法。」
「宗教領袖們與耶穌之間是不是有什麼矛盾?」小于不解地問,「所以,他們不相信,也不認為,耶穌是基督。」
「正是,耶穌在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開始,他們就派法利賽人和文士去質疑耶穌的所作所為。」
「我讀到他們一直在跟著耶穌,也不停地問了很多問題。」
「是的, 他們問的問題都與他們所遵守的律法, 和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禮儀有關。他們注重『安息日』的律例;如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了手枯乾的人和他的門徒掐了麥穗吃, 這在法利賽人的眼裡,是絕對不允許的。」
「所以,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商議如何除滅耶穌,」小于說,「但是,不守安息日的罪也不至死啊。」
「分析的不錯,耶穌被定死罪,因為他們認為耶穌褻瀆他們的神,」伯老解釋說,「麻煩你讀第二章第1節到第7節。」
小于翻到就唸了這段經文。
「因為文士認為只有神才有赦罪的權柄,耶穌是人怎麼能赦免人的罪呢?」伯老解釋說,「還有,請讀第二章第23節到28節。」
小于念了這段經文。
「法利賽人的律例認定耶穌的門徒做了安息人不能的事;更何況,耶穌稱自己是『人子』和『安息日的主』。」
「什麼是『人子』?」
「這是耶穌對自己的稱呼,」伯老解釋,「另外,猶太人認為那是一個神聖的稱謂,來自他們先知描述神會將宇宙和永恆的國度賜給一個像『人子』的人,也就是他們等待盼望的彌賽亞。」
「因此,他們認為耶穌褻瀆了神。」小于回應。
「不錯,你可以讀第十四章,第61節到64節。」
小于讀了這段經文。
「大祭司定耶穌死罪就是他稱他自己是『人子』,就是『基督』。」
「那為什麼彼拉多認為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要除去耶穌的?」小于讀第十五章第10節經文問。
「彼拉多認為猶太人通常不會將自己的同胞交給羅馬人,」伯老解釋說,「更不會把聲稱自己是反對羅馬統治的國王交給他。所以他意識到猶太官員與耶穌有關的宗教問題, 而這些問題他並不感興趣。因為耶穌的聲望和他行神蹟的能力,引起了祭司長的嫉妒,所以他逮捕耶穌,把他交給彼拉多。 祭司長煽動眾人反對耶穌。」
「但是耶穌怎麼會與祭司長有利益上的衝突呢?」小于不解的問。
「你記不記得耶穌進耶路撒冷後的第二天在聖殿做了什麼?」
「耶穌到聖殿趕出作買賣的,推翻兑換銀錢和賣鴿子的桌子。還說他們把聖殿變成賊窩。」
「正是,」伯老解釋說,「逾越節時,猶太人要用合乎聖殿條例的動物和錢幣獻祭;從這些作買賣的,兑換外幣的,和賣鴿子的, 祭司們得到金錢上的利益。 當耶穌阻止這樣的行為,也就直接影響到祭司們的利益了。 所以,祭司長和文士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。」
「他們把耶穌釘十字架,」小于回應說,「不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問題,而是因為祭司利益的衝突。」
「不錯,但是他們還是以耶穌稱自己是猶太人的王政治的原因交給羅馬巡撫。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地區是不允許有人自稱為王的。」
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,」小于說,「祭司長和文士還戲弄和嘲笑耶穌說, 『他救了別人,不能救自己。以色列的王基督,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,叫我們看見就信了!』」
「是的, 他們都犯了罪。 他們因為耶穌無法拯救自己證明耶穌不是神的兒子。」
「伯老,」一位服務員來到他們前面說,「有人找您。」
「好,謝謝!」伯老回應,「小于對不起我有事,今天就到此為止了。」
「我們可不可以下個星期六下午三點見?」小于問。
「可以,」伯老回答後就離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