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任長老 2022年9月
星期六下午三點,于彳亍和伯老在小小咖啡屋見面。
「伯老,」小于問,「我不瞭解猶太人和羅馬帝國的關係。」
「是的,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很難理解的,」伯老說,「在公元前六十三年,羅馬的將軍龐貝(Pompey)征服了敘利亞和猶大地區,它們成為羅馬的行省。公元前四十八年,凱撒(Julius Caesar)戰敗龐貝將軍後就掌握軍事、行政和司法大權;公元前四十五年,羅馬元老院推舉他為凱撒大帝,成為羅馬共和國的獨裁者。公元前四十四年,凱撒在遠征亞洲時被刺殺,然後羅馬帝國爆發內戰。公元前三十一年,凱撒的義子屋大維(Octavius)平息內亂。屋大維凱旋回羅馬後,推行和平政策—『羅馬平安(Pax Romana)』—得到人民的擁戴,建立了羅馬帝國。」
什麼是『羅馬平安』?」
「它是屋大維對帝國的屬地和公民宣傳羅馬帝國和平統治的理想,」伯老解釋說,「公元前二十七年,羅馬元老院分封凱撒大帝為『神』,分封屋大維為『凱撒奧古斯都(Caesar Augustus)』,稱他是『神的兒子』。」
「在這之後,」伯老繼續說,「奧古斯都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;他掌握軍事、行政、立法、財政、外交,及司法大權;他把每一個被征服的國家都成為帝國的一個省。」
那麼羅馬帝國如何在猶太人的地區推廣『羅馬平安』的政策?」
「奧古斯都把巴勒斯坦地區劃分成猶太、加利利、比利亞、底加波利等行政區。他分封親羅馬帝國的以東人大希律(Great Herod)為猶太人的王。大希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,就欺壓反對他或羅馬統治的猶太人。」
「那麼以色列得到『羅馬平安』了嗎?」小于問。
「其實一直沒有平安,」伯老回答說,「早在公元前六十三年,龐貝攻取耶路撒冷後,進入聖殿的最裡面猶太人神的居所,猶太人稱為『至聖所』。當時的法利賽人認為他污染了聖殿,造成猶太人為此就反抗羅馬人的統治。
「奧古斯都讓大希律成為猶太人的王;大希律為了感恩更加賣力討好羅馬帝國。他為了保持自己的王位,登位後推行暴虐恐怖的政策,先後排除異己;因猶太人恨他入骨,因此,他大肆地修建聖殿希望能夠討好他們。」
「大希律王死後,他的國土分給他的兒子;南部,由亞基老(Arehelaus)統治轄區有猶大地,撒瑪利亞,和以東地區;中部,由希律安提帕(Herod Antipas)統治的轄區有加利利和比利亞地區;北部,由希律腓立(Herod Philip)統治的轄區在加利利海東北部的特拉可尼地區。」
「亞基老王一上任就用武力壓制在耶路撒冷發生的暴動;後來他擅自換了祭司長,造成猶太人再度暴動;最後,奧古斯都免去他的王位,他的轄區改為羅馬帝國的直轄省,由巡撫治理。公元二十六年,本丟彼拉多(Pontius Pilate)成為猶太地區的巡撫,掌管當地的軍事、司法、行政與財務、和地方事務。」
「希律安提帕王,又稱希律王,在加利利海邊提比哩亞城建了一座金碧輝煌的王宮。日後,他娶了他同父異母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帝,這違反了猶太人的神所定的律例;之後,他把向他鑑言的先知約翰殺了。」
「希律腓力王治理特拉可尼地區,他是一個明君,在他境內秉行公義,頗得人心,但在他的轄區猶太人不多。」
「這真是錯綜複雜的政治背景,」小于驚嘆地說。
「只要猶太人接受羅馬帝國的主權, 他們就有相當大的自治權,」伯老繼續解釋,「羅馬帝國在猶太地區設立『公會』(Sanhedrine, 或 The Council),它成為羅馬政府控制以色列的機構。在耶路撒冷設立的『公會』由七十二位議員組成,稱為『大議會』;議會的議員有二十四位祭司代表聖殿,二十四位長老代表各族派,二十四位文士代表律法。大議會的議長由大祭司擔任;議員有法利賽人, 也有撒都該人。 羅馬的統治者有任命大祭司的權利, 因此大祭司成為羅馬政府的傀儡。 猶太地區的各城市設立的『公會』, 稱為『小議會』,由二十三位議員組成,處理地方性的問題。」
「這『大議會』能起什麼作用呢?」小于問。
「它的權勢很大,」伯老回應說,「議會的權柄涉及宗教信仰、司法、政治、稅收處理的事件。在耶路撒冷的『大議會』是猶太教信仰的最高裁判機構,他們的權柄甚至可以延伸到其他羅馬帝國境內的猶太人。而且,他們有司法上絕對的權柄,如果有人褻瀆他們的神,他們可以治死那人;但是,只有羅馬政府才能執行死刑,當時就是釘死在十字架上。」
「但是我不瞭解他們在宗教信仰上能有什麼權柄?」小于疑惑的問。
「首先,我們要瞭解猶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—『會堂』」伯老解釋説, 「『會堂』是他們聚會崇拜,朗頌經文,和研讀律例,經典的地方。它是由長老領導,文士管理,同時還設立一位『管會堂的人』處理日常的事務。因為『大議會』的成員有祭司長、祭司、文士,和法利賽人,他們有解讀猶太教教義的權柄;因此各地的『會堂』和『小議會』都受『大議會』的控制。譬如在『逾越節』時,猶太人在聖殿敬拜神,他們就會觀察和監督眾人的言行是否觸犯了教義。」
「什麼是『逾越節』?」
「這『逾越節』為期七日,包括了兩個『安息日』,」伯老解釋說,「這節是在猶太曆的一月,又稱『亞筆月』,大約是我們現在的三,四月的時候舉行的。各地的猶太人,尤其是十三歲以上的男丁都必須到聖殿守節日。」
「這節期好像我們的中國年。」
「不錯,」伯老說,「我們過年有很多習俗和傳統,幾乎都是民間的傳說;並沒有什麼根據,只是一代傳一代的結果;而且中國各地的習俗和傳統也有差異。」
「有一個習俗各地都是一樣的,」小于興奮的說,「就是發和收壓歲錢的紅包。」
「然而,猶太人的節期都有歷史根據,是他們的神告訴他們守節日的儀式和理由,」伯老繼續解釋,「一年一度的『逾越節』,每家都要宰一隻羊羔吃,同時要吃苦菜和沒有發酵過的餅, 所以又稱為『除酵節』,為了紀念他們從埃及為奴隸時被神拯救出來的日子。就是到了今天, 他們還是守這節日。」
「這是不是他們一代一代相傳的習俗?」
「也可以這麼說,但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是可以證實歷史事件,」伯老說,「在他們的《摩西五經》的第二本書《出埃及紀》有非常詳細的記載。有一部電影叫『十誡』,你看過嗎?」
「聽說過,但沒有看過,」小于不確定地說,「好像是一部非常老的電影。」
「是一九五六年拍的,」伯老說,「有興趣的話,可以看看,它會讓你對以色列人的歷史和他們的神有所瞭解。」
「我試試是否能在網路找到。」
「我要到外地短宣一個月,」伯老說,「我們可以在下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下午三點再見面,我希望你在這一個月能多讀幾遍《馬可福音》。如果有問題記下來,見面時可以一起討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