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作者:王智仁 長老 2022年2月)
我生長在一個傳統祭祖、跟隨父母上廟宇叩拜佛陀的家庭裡。大學一年級的時候,才開始接觸基督信仰。那是一所基督教大學,從校長,到教職人員,大半都是基督徒,又有許多美籍宣教士在那裡兼課。最先,是同學邀請了我參加在校園裡的學生團契。從小就喜歡唱歌的我,對團契聚會時的唱詩和禱告,漸漸產生濃厚的興趣。一個學期下來,我對基督信仰有了初階的認識,同學送我幾本書,我也都一本一本讀過。放寒假回家之前,我接受主耶穌基督作我救主,受洗歸入主名。
唱詩禱告是我靈命成長的啟蒙良伴。許多次被主愛激勵,被聖靈感動,啟示光照,都是發生在唱詩禱告的時候。在校學習期間,當地教會有一位全職傳道每天一大早就會到學校帶領大家守晨更。化學系有一位教授,每週只有兩、三天通勤來學校教學,他把他的實驗室借給我們使用,鑰匙交我保管。因此,風雨無阻我必須每天清晨,第一個先去開門,擺好椅子。四年下來,不僅聖經讀完許多遍,同時也培養出每天親近神的生活。大學期間,我也帶領了許多位同學、學弟接受主的救恩。當地教會對學生們照顧無微不至,而學生們對教會的服事,也盡心竭力。
大學畢業之後,神為我預備在一所高中教書。六年的諄諄教誨,一批又一批的少年學子,帶著我的訓誨與祝福各奔前程。在教會中,我被安排當學生事工的負責人之一。當時初、高中的學生就超過150位,加上寒暑假回家的大專學生,總共就將近200位。青少年的記憶力强,可塑性高,所以當時教會對學生事工的重點,放在熟讀聖經和性格操練這兩方面。多年下來,年輕的一代對聖經打下扎札實實的根基,建立了天天禱告親近神的生活,在處世為人方面,也塑造了勤奮、謙虛、負責的性格。本著以身作則的榜樣,我個人的靈命在那些年間也被神大大提升。從那時候開始,「帶職事奉」成了我終身對神的誓願。1971年初,我們決定移民來美國,當我們告知弟兄姊妹時,大家都不勝驚訝,戀戀不捨。記得我們離開高雄的那一天,將近一百位弟兄姊妹和青少年學生,站在高雄火車站月台上排列一行歡送我們,當火車徐緩向前,帶著淚水向大家揮手,互道珍重再見。雖然這是超過半個世紀以前的舊事,可是每一次想起那一幕情景,滿心感懷不已。
到了美國,我在教會裡的服事,仍舊與學生的事工不分不離。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,大約十年的時間,神賜我機會在南加大帶領一批外國留學生團契。他們來自中國、香港、台灣,並且都是博士、碩士班的學生。查經的部份,他們自己輪流負責,我只從生命的角度,分享一些生活中的應用。除了聚會以外,在生活上,我們十分照顧他們。我們的家就是他們在美國的家,過年過節,大家會一起到我家用餐團聚,生活上有困難,為他們禱告並幫助他們解決。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。本地長大的青少年學生,我們花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家長合作,在學業、生活、靈命、服事等領域上幫助他們。每年寒暑假的特別聚會,學生事工必是重點之一。每次教會有特別活動,服事的人清一色由青少年負責。神永遠配得稱頌和敬拜,讓我幾十年在教會裡的服事,總是離不開青少年學生的事工。我愛他們,他們也尊敬我,這是神的恩典。曾有十幾對青年情侶,請我為他們證婚,我當然樂意為他們祝福,因為這本是神家裡的喜事。
學生事工好像細水長流,每年總會有人畢業離開,新生陸續進來。連本地長大的學生,上了大學以後,再相見的機會也變少。就像自己的孩子,長大了以後並不一定常在父母身邊。作父母的如果想在思想、性格上影響孩子,就必須趁著他們還在自己身邊,思想正在成形中的「那幾年」。學校老師諄諄教誨,培育末來社會的下一代,只能趁著他們在校的「那幾年」,教會裡做學生事工也是一樣。學校的教育偏重在學術的授受,而教會裡的學生事工,則重在生命的薰陶。一粒小麥子種在土裡,結出許多子粒來不會是明天,它有可能要等上好幾年以後。名師桃李滿天下,也得經年累月,不辭辛苦,經過多少歲月以後才能看到。 教會的成員當中,在職的家庭及退休人士相較穩定,可是學生流動性大,如果我們有負擔服事他們,成全他們,盼望他們學成歸鄉之後,在世界各地被主使用,機會不多,只有趁他們還在我們身邊的「那幾年」。
俗語說:「三十過後,才知天高地厚」。舊約的祭司在三十歲被引進祭司的職分,主耶穌也同樣在三十歲的時候,才開始他在地上的事奉。一個年輕人,對自己的將來會往那個方向發展,會否選擇一生跟隨主的腳蹤,在三十歲以前就已逐漸顯明。大學期間,可以說是影響他們未來一生最重要的運籌決勝的時刻。在「那幾年」間,有教會長輩的勸勉、輔導,又能與那清心禱告主的同伴一起追求聖潔,一生必定蒙恩無窮。 接受別人真心的關懷服事是有福的;同樣;用真心去關懷服事他人的人,更是主所稱許的一件美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