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作者:王智仁 長老 2022年1月)
有一首我很喜歡的詩歌,其中有一節這樣説:「耶穌,祢是首先末後,祢要領我到盡頭;因着已往我讚美祢,為着將來我靠祢」。時光似箭,日月如梭,轉眼又是新的一年。將近兩年了,新冠病毒始終揮之不去,毒株不斷變種,醫療體系不堪負荷;社會生態巨變,民眾飽受恐懼與孤立的精神壓力。明天會否變得更好我不知道,可是聖經有提到,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。
我翻了一下我的日記,過去這兩年,有超過十位我所認識的主內長輩兄姊和好友相繼離世。回憶從前相聚在一起唱詩、查經、事奉、佈道,歷歷如繪,不勝懷念。自從疫情發生以後,由於政府居家避疫的規定,大多數教會的聚會改在線上舉行。今天在美國很流行一個叫作「Television Church」,許多基督徒選擇從此不再上教堂,改在家裡看電視作禮拜。我們教會去年七月開始恢復實體室內主日學及主日崇拜,中英兩堂加上少數仍在線上參加的弟兄姊妹,總人數不但沒有減少,反比疫情之前略有增加。停了二十個月的智慧團契,去年十月恢復聚會,人數也比前增加。我們也曾嘗試過幾次的午餐服事,看見都蒙神的祝福和保佑。疫情期間,中文堂增設了姐妹團契、伯特利小組、小麥子學生團契,又開啟了新生命行動的社區服務事工。新生命家訊月刊都能每月按時發行,網頁内容不斷地充實。去年十二月的會員大會我們聽到報告,2021年的常費及差傳的奉獻金額,比2020年都增加,我們教會也多增加資助幾對海外宣教士的家庭,並且我們完成了教堂裡外的設備翻修。還有…。最近,我想到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,其中有一段他說:「似乎憂愁,卻是常常快樂的;似乎貧窮,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;似乎是一無所有,卻是樣樣都有的」(林後6:10) ,這不僅是保羅的經歷,豈不也是我們教會的寫照?動盪中,神藉著平凡的小教會做不平凡的事。衪是奇妙的神!
主任牧師安得烈在十二月的聯合崇拜中, 鼓勵我們把「使萬民作主的門徒」(making disciples) 當作2022年教會的事工方向,而如何落實這個方針,他以使徒行傳2:42-47的話,歸納出上帝子民的五大聖經異象。希望新生命宣道會將是(1) 一個喜愛聖經教導的教會;(2) 一個肢體彼此相愛的教會;(3) 一個喜愛祈禱的教會;(4) 一個喜愛贈予的教會;(5) 一個對靈魂失喪者有愛的教會。求神藉著教會肢體同心合意的禱告,把這個中心異象,實際地應用在我們的服事和生活中。成為主的門徒,是主的吩咐。主叫我們每一個人能夠承擔新約的執事(僕役) ,我們都應當接受適當的訓練和教導。屬靈的傳承,必須言行兼顧。教會代代相傳,乃是生命的綿延。
從今年開始,我們重新開始教會性的每天個人靈修讀經計劃。依照這個計劃的進度,一年之内就可以將新、舊約讀完一遍。葛培理牧師督促他自己的兒女殷勤讀聖經,每天不僅問他們「你今天該讀的聖經讀了没有?」,還要問他們「你今天讀了聖經,有什麼感受?」。「晝夜思想,這人便為有福」。讀經有感受,才會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。如果我們把靈修的感受寫下來與別人分享,在新生命家訊裡開墾一塊靈修感言的園區,大家一起共享園中的果子,一年下來,我們的生命必定更豐盛。
教會事工需要全體弟兄姊妹的參予。中文堂的事工細分成了二十多項,每一項都必須要有人委身去做。蒙神稱許的服事,不在於才幹或多寡,也不計老幼及經驗,而在於良善又忠心。年長的摩西帶著亞倫及戶珥在山頂上禱告;年輕的約書亞帶領軍兵在山下與亞瑪力人爭戰,後來以色列人大勝,摩西築了一座壇,起名叫耶和華尼西 (耶和華是我的旌旗) ,這是一副何等美妙的圖畫。肢體彼此相愛的第一步,必須看到人就能叫出對方的名字來。中英兩堂雖有語言上的隔閡,我們要去克服它。年齡懸殊不應該是彼此相愛的攔阻,敬老慈幼本是家庭裡傳統的美德。肢體彼此之間的關懷照顧,是件「做在主身上」的美事。
長執會決定在今年復活節以前,要把教堂全部外牆以及大堂的內牆重新油漆。這樣,連同已經完成的内部設備翻修,整個教堂就煥然一新了。如果主願意,或許能够讓這個教堂的設施,不僅僅我們自己使用,也求神為著衪的國度的需要,多元化地使用它。這是個展望,禱告求神指引。
主是首先末後,為著已過的帶領和祝福,向他讚美感恩,為著新的一年,讓我們依靠他,攜手並肩,一同往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