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終關懷 (上)

作者:Tiffany Chen 師母 2021年9月

在我們周遭有不少親愛的長輩年紀已經超過80歲、甚至90歲,感嘆歲月不饒人,萬事萬物都有定期, 生命的規律有生就有死, 生死雖是我們人必經的過程, 然而與我們所愛的人生離死別, 卻令人感到傷心不捨。

什麼是「臨終關懷」?

「臨終關懷」又稱「安寧療護Hospice Care」或安寧照顧,安寧療護方式的創始者是一位英國醫師桑德絲( Dame Cicely Saunders), 她在 1960年照顧臨終病人的新做法是設立一座像中古世紀的安寧院所, 將之打造成一個平靜祥和的地方, 以愛與慈悲的關懷為基礎,著重於緩解減輕症狀的緩和療護法,讓患者非常安詳地從這個世界安度到另一個世界。

桑德絲醫師告訴臨終病患: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,你都很重要,而我們盡可能幫助你,不只是安詳地邁向死亡,還要好好地活著,直到最後一刻。她又強調:「我們必須關心生命的品質,一如我們關心生命的長度。」

認識現代的安寧療護Hospice Care:

當以治癒為目的的醫療措施,已經無法控制病情的繼續惡化, 病人預期生命可能少於六個月時,為臨終病患與家屬提供症狀緩解、情緒支持、靈性照顧與其他社區綜合資源,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。安寧療護不加速死亡, 也不延緩死亡, 但支持及協助病人與家屬直到生命自然結束。安寧療護不限於癌症病人,也服務一切末期的患者。

桑德絲醫師在1976 年提出「整體痛 Total Pain」的觀念:

是形容病人與家屬在生命末期、臨終、死亡、悲傷時期所經歷強烈的痛苦。

末期病人會遭遇所謂「整體痛」的痛苦,包含下列四方面: 

1、生理(身體)疼痛: 包含全身各處的疼痛、喘氣、呼吸困難、嘔吐、失眠等。 

2、心理(精神)痛苦: 如憤怒、憂傷、焦慮、牽掛、沮喪、恐懼等。

3、社會痛苦: 與愛的人生離死別、人之間的溝通困難、經濟保險壓力、家庭問題等。

4、靈性痛苦: 尋找人生生存意義、探索死亡真相、尋求心靈依歸、宗教信仰是否帶來安慰等。

上述四種不同的痛苦會彼此互相影響, 造成病人有更大的痛苦,他們在交纏的痛苦中盼望身心靈得到寧靜安適。

臨終患者在面對死亡時, 內心的反應是複雜的, 研究臨終患者的先驅庫柏勒•羅斯(Elisabeth Kubler-Ross)曾指出,臨終患者知道患上不治之症的事實後, 會經過六個重要階段:否認與孤立、生氣與憤怒、討價還價、沮喪或憂鬱、接納事實、

心情寧靜安適。

1、否認與孤立( Denial and Isolation): 「不可能是我,你們弄錯了!」「不,那不是真的!」「我不相信!」

2、生氣與憤怒(Anger): 「為什麼是我?不公平!」患者會怨天尤人,內心充滿怨怒不平、生活無意義。

3、討價還價(Bargaining) 「設法活久一點,慢一點死」,「神啊,醫好我,我以後一定要如何?」心中祈求奇蹟出現。

 3、討價還價(Bargaining) 「設法活久一點,慢一點死」,「神啊,醫好我,我以後一定要如何?」心中祈求奇蹟出現。

 4、沮喪或憂鬱(Depression) 患者要面對殘酷的事實,就會悲傷、畏縮、哭泣、意志消沈。

5、接納事實(Acceptance) 「我已經準備好!」患者心平氣和接受事實、面對死亡。

6、心情寧靜安適(Emotion Serenity) 乃是最後的盼望。

臨終關懷(安寧療護)的目標,正如中國人所謂的「善終」,希望能夠做到內心衝突恐懼的消除,人際怨恨的改善, 未了心願得以實現, 未竟事務的安排, 親朋好友的道別。使臨終的病人在最後的日子中,保有尊嚴、減輕痛苦、身體舒適、過程平和、靈魂得勝。

大家都認識的臨終關懷最佳典範— 德蕾莎修女,

她在印度加爾各答的貧民窟,收留那些被遺棄在水溝旁、垃圾堆、馬路邊、無法走動乞討、奄奄一息的可憐人, 他們的身體組織潰爛發出惡臭。德蕾沙修女拖著板車, 拉回收容所名稱為「垂死之家」。修女盡心盡力服侍照顧這些垂死的病人, 在他們的眼中德蕾沙修女就是神派的天使,他們在修女的溫柔慈愛細心照顧中, 平靜安詳、有尊嚴地離開人世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